回到部落看自己的紀錄片

回到部落看自己的紀錄片,
透過影片的放映與討論,
建構屬於原住民的新影像觀點。
邀請部落大學學員、講師....
到部落裡和族人分享心得, 共享感動!

部落放映會-花蓮場:

電影時間:100年11月12日(六)晚上18:30-21:00

放映地點: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天主堂廣場

放映影片:

一、彩虹的故事(53分鐘)/比令亞布(泰雅)1998

二、以影畫我族(29分鐘30秒)/袁美懿(漢)/2010

三、尋根的旅程(35分鐘35秒)/黃首鈞(阿美)/2011




活動網頁http://film.atipc.org/

文化˙環境˙創意—後山生活美學

文化˙環境˙創意—後山生活美學

本週六10月8號下午1點半即將在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文化電影院舉辦花東藝術家之創作與美感經驗講座,主講人是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長林永發教授。這次林館長要講的主題是文化˙環境˙創意—後山生活美學。

後山生活美學是由人本、文化、媒材及環境所組成,它的特質包含了陽光、自然、儉樸、活力及人性,東部地區有其文化和地域的特殊性,在自然環境和人文方面都有別於西部的環境,藝術的表現亦有其獨特的風格。林館長表示,不同的土壤適合不同種子的成長,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創作,藝術離不開創作者生命情調的展現,創作風格也必然受在地文化的制約。在台東,原住民大量取用漂流木,卑南溪引來的中央山脈漂流木,成為創作者的材料,尤其年輕原創者更運用其背景經驗將漂流木與玻璃、金屬、石頭等材質結合來創作。此點與花蓮大量石雕有很大不同。

藝術創作離不開客體的自然與主體生命的遇合。兩者關係融合得越綿密其產生的感動力、張力也越大。所以西哲培根說:「人和自然相乘才等於藝術。」藝術創作雖是個人情感經驗主觀的表現,但亦離不開文化場域大環境氛圍的影響。

希望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一同來聆聽參與討論。

加入新思維 馬耀雕出石中生命

加入新思維 馬耀雕出石中生命
2011-9-29 21:04
作者:呂淑姮 23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當火車行經花蓮,旅客會見到溪水中的大小石塊逐漸地從外地的灰轉成此地的白;進入市區,可以見到大大小小有著美麗水紋的大理石材矗立路邊,有的成了圓潤的石桌椅,有的保存了幾絲屬於石質的菱角,融入人類的城鎮生活,成為另一種風景。

是藝術家們都說,花蓮是石的故鄉,石雕藝術在花蓮繁衍,也造就了許多石雕藝術家。阿美族石雕工藝家馬耀(張夏武)說,他並非一開始就對雕刻藝術感興趣,但磨石多年後,逐漸在石材中衍生出自己的想法。



▲阿美族石雕工藝家馬耀(張夏武)說,創作就是和石材對話,賦予新的生命。
(圖/馬耀提供 文/呂淑姮)

馬耀早期在石雕加工廠工作,當時花蓮有許多學徒都是這樣進入石雕這一行。因花蓮大理石的知名度,讓外地觀光客對石雕工藝品趨之若鶩。馬耀說,早期是日本客人最多,目前則是中國觀光客人潮不絕。

融入想法 作品變得獨一無二
因花東是原住民族人數最多之處,在石雕工藝品販售上,也以原住民族主題受到日本觀光客的喜愛。在馬耀做過一件又一件一模一樣的作品、慢慢開始有了自己對於創作的見解後,他決定不再製作大量生產的工藝品,要從石材中雕琢出自身的體驗。

「每天都做一樣的工藝品,意義不大。」馬耀開玩笑地說,雖然當時慢慢地覺得很無趣,但那也是必經的過程,就像訓練學校一樣,讓他熟練各項必備技能。在能夠掌握好技巧之後,馬耀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創作中,讓人與石的生命相互結合,說出藝術家對環境的觀察。



▲《莫那魯道》是馬耀參訪霧社後的作品。馬耀說,他喜歡創作一對的「對照組」,讓作品左右相反、就像在鏡裡鏡外一般。(圖/馬耀提供 文/呂淑姮)

在《位移》這件創作中,有馬耀在自然環境與族群文化改變的切身體悟。在花蓮松浦部落長大,馬耀說,部落今昔有很大的差異:「小時候,部落長輩會帶著大家去採集,教我們分辨植物。」當時孩子們跟著耆老一起相處學習,聽老人們說著摘採食物的方法和規矩。

「老人家會告訴我們,要吃野菜,採熟的就好;不要一次摘完。」馬耀說,長輩教導的採集知識,都是和自然能夠平衡相處、讓生命循環不息的辦法,貪多、不懂分享,最嚴重的後果就會導致「自然環境的位移」,造成現今日益增多的天然災害。

轉變衝擊 部落和都會沒兩樣
對於文化與人的變遷,馬耀也有著相當的感慨:「以前的部落就是一個整體,現在的部落感覺和都會沒有太大差別。」從部落族人必須外出謀生開始,慢慢地,回來參加祭典的人越來越少,農耕和補魚、採集的知識也因為生活型態的轉變,似乎停止了傳承的腳步。語言消失的十分迅速、後代不會說族語,「這讓人覺得很悲傷。」馬耀說。

部落一直在轉變,連人際關係都變得不再如以往緊密,馬耀覺得,這可能也是一種族群的「位移」。「以前每個人家中有事,大家都會互相幫助;現在的人比較獨來獨往。」馬耀說,好像都會區的人一樣。部落正在歷經無可抵擋的重整。

不過,對於自然和人的觀察,馬耀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說,自然環境被破壞,只要時間足夠,都會有慢慢復原的能力;人也是一樣。即使每個部落都可能會碰到自身文化被隱藏的時代,在一片混亂後,族人一定會開始思考:如何尋找屬於族群的凝聚力。馬耀希望,當他的想法以創作表達後,部落也能有更多互動和表達。

(本系列由台灣立報與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合作執行)

在那山說故事的手-傳統藝術紀錄展



薪傳成就者,許坤仲先生於6/28-8/28在屏東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八角樓展覽區」

舉辦「在那山說故事的手」傳統藝術紀錄展。

7/2星期六下午三點將舉辦開幕暨記者招待會。

原藝回顧展



記者會 5/31 上午十點 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八角樓特展館

開幕式 6/1 上午十點 屏東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八角樓特展館
歡迎您參與記者會與開幕式。

理形的刻痕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今年首推的石雕家接力展進入第二回

自5月27日至6月26日由新生代石雕家邱裕欽/張書瑋/侯連秦

展出"理形的刻痕"

邀您5月28日(六)上午10時參與開幕